字号: 大 中 小
2019年11月30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举办的“‘4+7’非中选品种使用监测方法”专题研讨会在廖凯原楼207举行。会议邀请了来自政府、各级医疗机构、高校、行业等方面20余位专家参与研讨。
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江滨为会议做开幕致辞。江滨提到,11月29日出台的国医改发3号文要求以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调了药品集中采购在深化医改中的重要作用。为期一年的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工作已接近尾声,扩围、扩品种工作也在有序进行,集采中选品种如何合理使用、非中选品种使用如何监测、监测结果在医保和医院层面如何应用、如何与结余留用政策挂钩,是各方都非常关注的话题。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希望通过交流汇报与研讨的方式,为相关各方搭建交流平台,为完善集采试点和扩围、扩品种工作提供参考。
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主任张宏伟介绍了天津市“4+7”试点综合监测方案,包括天津市“4+7”试点综合监测的政策依据、工作要求、监测的内容、监测平台主要功能,以及目前天津市“4+7”试点工作成效。
厦门市医保中心采购配送结算科科长郭达群、厦门市医保中心医疗机构费用结算科科长王菁菁分别介绍了厦门市“4+7”试点综合监管平台、主要功能,以及厦门医保“4+7”结余留用制度设计基本原则、主要做法、下一步工作思路等。
北京宣武医院药学部主任张兰、北京回龙观医院医务处处长梁伟业、天津市环湖医院副院长孙志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药剂科副主任李小丝、房山区妇幼保健院副院长程志舫等专家分享了所在医院落实试点政策的过程、进展、非中选品种使用监测的实践与经验、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下一步工作思路,以及完善建议等。
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江滨做了《基于“4+7”相关品种合理使用评估的结余留用方案》的专题汇报。江滨介绍了结余留用的政策背景、结余的测算方法、“4+7”相关品种合理使用评估,以及如何将评估结果与结余留用政策挂钩等政策建议。
随后,与会专家们就结余应如何测算、如何做好非中选品种使用监测、结余留用比例等核心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国家卫健委体改司有关负责同志对讨论问题做总结,并提出结余留用作为过渡期政策最终应落脚到三医联动,医疗机构不应忽视对自身的全成本核实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