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 小
2024年11月20-21日,由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指导、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主办的2024中国药品流通行业年度大会在湖北武汉顺利召开。本次大会以“新质领航 融创未来”为主题,邀请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学术界代表等参与,共同研讨药品流通领域中强化政策支持、建立创新体系、构建发展优势经验实践。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江滨教授受邀参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江滨教授以《药品全生命周期价格管理政策》为题,介绍了药品在注册上市、医保准入、纳入集采、支付标准管理等各个生命周期中的价格管理政策,并在全球药品价格管理模式和治理理念的框架下,指出部分政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
江滨教授梳理了各国为了平衡药品的可及性、可负担性和创新激励而形成的定价模式,包括澳大利亚的固定价格管制、英国的利润控制、奥地利的最高限价、德国的参考定价等。在全生命周期的视角下,药品价格管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上述定价模式主要发生在药品价格发现阶段,包括政府定价、市场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而在价格治理阶段,则通过定价规范、价格预警、处置和信用评价等方式管理。紧接着,江滨教授对药品生命周期各环节的价格政策进行细化剖析,包括创新药首发价格管理、医保谈判价格管理、药品集采价格管理、药品医保支付标准管理等,并提出了她的思考和建议。
针对药品全生命周期价格管理政策的现状和趋势,江滨教授提出“三个变化”和“四大改革”:
首先,中国创新药品的生命周期正在发生关键性的“三个变化”。一是中国上市时间与全球上市时间明显缩短,这主要获益于药品注册审批制度特别是创新药加速审批制度改革的政策红利,越来越多大型跨国制药公司实行中国同步研发、同步申报战略;二是进入医保时间距上市时间显著缩短,这与中国医保谈判改革息息相关,相比以前8年的间隔期,现在已经建立了年度谈判的动态准入机制;三是竞品获批及入保加速带来的价格竞争加剧,这与当前中国创新药行业内卷升级有关,热门靶点和机制的药品赛道拥挤程度提升。
其次,中国创新药品的全生命周期价格管理正在经历“四大变革”。一是“首发定价激励创新”:在新药上市环节,为使创新药物得到公平合理的回报,国家医保局逐步探索首发价格形成机制,通过从药学、临床价值和循证证据三方面评估创新,引导企业合理定价。二是“医保谈判价格预期性增强”:在药品医保准入环节,新药需要通过国家医保药品谈判进入目录,截至目前,国家医保局共完成6次谈判,政策逐步规范完善,新药的准入率、准入时间、降幅趋于稳定,且建立了完善的药品续约规则,药品价格可预期性增强。三是“带采提质扩面”:在仿制药竞争环节,为解决药品价格虚高、行业秩序混乱等问题,国家医保局将成熟品种纳入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通过“招采合一”、“以量换价”、“保质保供”、“保证使用”、“保障回款”等规则减少不合理制度成本、引导市场合理降价,同时在“质”和“面”维度上进一步加快改革。四是“支付标准改革提速”:在市场趋于稳定时,可以通过药品支付标准进行管理。但目前存在支付标准落地多种模式,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原研药和仿制药价差过大等问题使其推进缓慢,需要通过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价格治理机制等方式,助推支付标准政策落地。